Pre-College Design Program by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喬治亞理工學院預科設計課程

關鍵資訊 / 重點摘要

  • 對象:升 G11–G12(申請時就讀 G10–G11)

  • 梯次:每年約 6 月中–6 月底、7 月初–7 月中(兩梯次)

  • 類別:建築/工業設計/音樂科技/建築營造

  • 學制:非學分、實體、校內住宿

  • 名額:每梯次每課程約 30 人(先報先審;額滿候補)

  • 申請:滾動錄取;多半自 3 月中起陸續寄發錄取

  • 簽證/入境:不代辦學生簽證;依個人身分自備可入境文件(如 ESTA)

  • 費用(參考):近年約 USD 2,500

※備註:實際日期與費用以校方公告為準。

課程內容亮點

  1. 工作室節奏扎實、實作密度高;常見參訪含 BeltLine、MODA、High Museum、Piedmont Park;

  2. 建築營造可接觸 BIM(含 4D 排程/品管)/雷射掃描/無人機 等流程與工具;

  3. 音樂科技涵蓋 錄音技術、沉浸式音頻、機器人音樂 等主題。

注意事項

  • 非學分制;

  • 名額少、採滾動制,及早且完整送件更有利;

  • 若要作為申請素材,課後需補拍過程與撰寫說明(現場不一定協助完成)。

適合哪些學生?

  • 想確認自己是否適合建築/工設學習節奏,願意反覆修正。

  • 想邊學邊準備作品集雛形,並建立清楚的學習敘事(草圖 → 模型 → 反思)。

  • 對 BIM/AR/VR/3D 列印 有興趣,想了解產業流程。

不太適合哪些學生?

  • 主要目標是學分轉換或成績加權。

  • 需要作品集但缺乏自制力,無法在課後整理紀錄與撰寫說明。

  • 以觀光或社交為主要目的

顧問觀察

  • 從「結果導向」轉成「過程導向」:兩週的工作室節奏,重點在觀察、草圖、打樣、評圖、修正。對多數學生來說,最大的成長是能把「我為什麼改」說清楚,而不是只追求漂亮定稿。

  • 幫助學生提升英文表達能力的環境:評圖與發表會迫使學生用英文說明改動理由,這比背單字有效。如果對專業名詞不太熟悉的學生,建議整理一份「設計說明用詞表」(材料、結構、工法、迭代),短期加強相關領域詞彙量的累積;從暑期課程回來之後,把口語說明整理成文字,之後可以用於作品集的說明與面試稿。

  • 建築營造 — 把設計系統化:BIM、AR/VR 品質比對、雷射掃描與無人機,訓練的是決策與溝通:在成本、工期、安全限制下提出可執行方案。

  • 工業設計 — 在時間壓力下學會取捨:每日設計挑戰逼學生先定評估標準,再動手做。能快速講出「捨 A 取 B」與下一步測試方法的學生,後續在面試與短文會更成熟。可觀察指標:是否能在 1–2 分鐘簡報中清楚講出「問題、方法、證據、調整」。

  • 音樂科技 — 把表演與技術接起來:從錄音與沉浸式音頻到 MIR/機器人音樂,核心是把作品「可比對」。最實用的輸出是 45–60 秒的 A/B 版本(課前原版 vs. 課後改寫)+ 5–6 行製作筆記;這組素材可直接用在申請短文或面試。

  • 申請策略:因收取的名額有限、且申請採取滾動制,所以越早完成送件越有利。

課程內容介紹(精簡版)

這門兩週的沉浸式課程,重點不在參訪清單,而在工作室的日常:觀察、畫草圖、打樣、評圖、再修正。課程會要求你把想法說清楚、做出來,並依回饋調整。若你還在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設計,這樣的節奏比一張完美成品更能協助判斷。

建築 Architecture 的同學,會在教授與在校生帶領下,運用手繪、模型與基本數位工具,把對場域的觀察轉成空間語言。城市與場館參訪(如 BeltLine、High Museum)的目的,是訓練你「看見」比例、光線與動線,回到工作室把觀察落回設計。能否在課後補齊每次修改的脈絡,往往決定作品在申請中的表現。

想知道圖紙如何落地?建築營造 Building Construction 從專案管理與數位建造切入:4D BIM 排程、AR/VR 品質比對、雷射掃描與無人機。這條線路讓你練的是決策與協作——在限制下提出可執行方案,並說清楚為什麼這樣安排。

偏好把點子做成握得住的東西?工業設計 Industrial Design 一天通常從快速設計挑戰開始,在時間限制下做取捨;下午把草圖轉成低擬真模型,並在評圖中對問題核心進一步釐清。重點不在漂亮定稿,而是在於你能否說清楚「為何捨 A 取 B、撞牆時如何調整」。

音樂科技 Music Technology 把創作與工程接起來:從錄音技術與沉浸式音頻,到音樂資訊檢索與機器人音樂。若你有編曲或器樂底子,帶一段 30–60 秒作品當起點,在課內用新方法改寫;回來後就有一組能放入作品集與面試的素材。

課程內容介紹(完整版)

這門為期兩週的沉浸式課程,對象是升高二到高三的學生。它的核心不在參訪數量,而在工作室裡的日常:觀察、畫草圖、做模型、被提問、再修正。課程會要求你把想法說清楚、做出來,並依回饋調整。對還在評估「我適不適合設計?」的同學來說,這樣的學習節奏,比一張完美定稿更能幫助你做判斷。

選擇 建築 Architecture,你會在教授與在校生的帶領下,運用手繪、模型與基本數位工具,把對場域的觀察轉成空間語言。課程安排城市走讀與場館參訪(如 BeltLine、High Museum),目的不是打卡,而是訓練你「看見」比例、光線與動線,回到工作室再把觀察落回設計。多數同學能在兩週內完成可放入作品集的雛形;真正拉開差距的,常是你是否在課後補齊每一次修改的脈絡,讓評審看得見你的判斷如何形成。

若想理解圖紙如何落地成為建築,可以考慮 建築營造 Building Construction。這條線路從專案管理與數位建造切入,你會接觸 4D BIM 的排程思維,使用雷射掃描與 AR/VR 做品質比對,也可能看到無人機與機器人在工地流程中的角色。學到的不只是工具名稱,而是如何在成本、工期與安全的限制下,提出可執行的方案,並把依據說清楚。回到申請材料時,建議留下排程截圖或比對前後的影像與簡短流程說明,會更容易被理解。

偏好把點子做成握得住的東西?工業設計 Industrial Design 的節奏會合適。一天往往從快速設計挑戰開始,先定評估標準,再在時間限制下做取捨;上午可能做田野或資料蒐集,下午回到工作室把草圖轉為低擬真模型,並在評圖中釐清問題核心。重點不在漂亮定稿,而在能否講清楚為何捨 A 取 B、撞牆時怎麼改、下一步打算怎麼驗證。把過程照片、手稿與方法重點整理好,兩週即可帶回一組能放進作品集的專題。

音樂科技 Music Technology 把創作與工程接起來。內容從錄音技術與沉浸式音頻,到音樂資訊檢索與機器人音樂,核心問題是:如何用工具延伸聆聽與表演。如果你本來就有編曲或器樂底子,帶一段 30–60 秒的作品當作起點,在課內嘗試用新方法改寫;最後你會得到可對照的 A/B 版本與製作筆記。這組素材不只適合放進作品集,也能用在申請短文或面試。

申請採滾動制,校方通常從每年 3 月中起陸續寄發錄取。實務上,及早且完整送件更有利:先把成績單、短答、家長同意書等材料齊備送出,作品集可在期限內持續補強。三題短答(每題 75–250 字)不需炫技,建議聚焦一次設計轉折:你觀察到什麼、嘗試了什麼、失誤在哪裡、如何調整。課程為非學分制,近年費用約 USD 2,500(以校方公告為準);名額以每梯次每課程約 30 人為原則。簽證與入境請依個人身分準備(例如 ESTA 等),學校不代辦學生簽證。

這門課不太適合只想要學分加權或以觀光社交為主的安排;它更像是一段濃縮的「設計日常」,需要你願意在課後補拍製作過程,並寫下每次改動的原因。如果你的目標是確認「我是否適合讀設計?」或在作品集中放上第一個完整專題,兩週的密集訓練會很有幫助;若你主要追求可轉抵的大學學分或研究導向主題,學分型或研究型夏校會更貼近需求。

在語言與協作上,評圖與分組會自然拉升你的英文表達與溝通。若擔心專業用語不熟,出發前可先準備一張「設計說明用詞表」(材料、結構、工法、迭代);回國後把口語說明整理成文字,直接能放到作品集說明或面試稿。設備與軟體多由學校提供,個人可視需要自備素描工具或筆電。

如對本課程有興趣、想確認是否適合申請,或希望尋找難度與目標更匹配的替代選項,歡迎與我們預約諮詢。面談時我們會了解學生的背景、目標與時間規畫,據此提供是否申請、梯次與線路選擇,以及可能的替代方案。諮詢後,我們會列出具體的準備順序與時程,協助學生準備最能凸顯個人特色的申請材料,增強學生申請優勢。

立刻預約諮詢
Next
Next

Blog Post Titl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