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的申請論文,有時候需要一點冒險

很常有家長學生問我,從顧問的角度來看,會怎麼判斷申請論文內容是否吸引人。在討論這件事情之前,我認為有一個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 顧問不應該過度依賴自己過往的升學經驗來指導學生。每個學生的背景和需求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依據每位學生的狀況,探索最適合學生達成目標的途徑。必要時,顧問得拋開「這件事情應該這樣做」的既定成見,轉而思考:「針對這位學生的狀況,我們可以怎麼做?」

以下是三個顧問往往會過於依賴經驗去做判斷的例子:

  • 顧問以往輔導過申請建築科系的學生,部分學校可能要求學生準備作品集,因此顧問下意識認為「申請建築系就必須要有作品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有些學校理解高中生可能缺乏接觸建築領域的資源,因此不會要求申請者在高中階段就準備作品集。這些學校可能會提供另一種途徑,例如等學生入學後,在教授的指導下,利用校內資源(如工作室)來準備作品集,並在第二年完成建築科專業的相關申請。

  • 顧問以往輔導過申請工程科系的學生,這名學生把 AP 微積分和物理全部都修完了,且在 AP 考試的時候獲得了滿分,就理所當然將這個經驗視為申請工程科系的基本要求。然而,這樣的思維可能忽略了申請資料是採整體評估的,除了學術課程以外,活動列表、課外經歷等都是展現學生實力和熱情的重要依據。

  • 因為很多學生都有參加過淨灘活動,顯得這份經歷失去特殊性,因此判斷不值得再參加。事實上,每位學生體驗過淨灘後的感受和體悟可能截然不同,若忽略這些獨特性,申請論文反而容易失去亮點,無法真正展現學生的特質,這是輔導時需要避免的致命盲點。

不完美的初稿,才能最真實呈現內心的想法

審閱申請論文時,我會以學生想傳遞的內容為核心,而非過於在意申請論文的架構。我從不會期待學生的第一篇草稿就能非常完美、用詞精準——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學生過於專注於精雕文字與寫作風格,反而可能忽略內容的趣味性和深度。相反,我更希望看到未經過度修飾的故事,這能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想法和經歷。

我如何判斷申請論文是否吸引人?

對我來說,判斷申請論文吸引人與否的標準很簡單:是否有任何一句話、一個情節能讓我眼前一亮或忍不住微笑?只要能達到這一點,申請論文就已成功一半了!讓我有這種反應的申請論文通常符合以下兩種情況之一:

  • 學生經歷的事情特別有趣或令人驚訝。

  • 看似平凡的故事,卻導向一個出乎意料的領悟。

放手一搏,展現孩子最特別的一面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第八題申請論文題目是:「Beyond what has already been shared in your application, what do you believe makes you a strong candidate for admissions to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這個題目其實很少學生會選,因為這麼廣的題目往往是很難回答的,幾乎你想寫什麼都可以,看似自由,卻容易失焦。所以當我的學生決定要寫這一題時,不但讓我又驚又喜,也讓我讚嘆這的確也很符合他從來不按照常規思考行事、愛挑戰又愛冒險的性格。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寫的申請論文竟和他的夢境有關。

過去他因為一直學不會彈某首曲子,感到非常懊惱。但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了自己彈完這首曲子的場景,一覺醒來後,他竟然就會彈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這篇申請論文時,內容實在讓我疑惑到不知該從何建議。我的確不自覺地睜大了眼睛、印象深刻,只是故事走向讓人有點匪夷所思,所以我們開會的時候,我請他重新解釋一次申請論文想傳達的意思。他講完之後,我還在嘗試理解,沒有給他過多的反應,結果他笑著說:「怎麼說呢?這整件事,就是蠻玄的。」這句話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也讓我突然明白這篇申請論文的魅力所在。

雖然一開始我實在很難給予建議,也猶豫這篇申請論文是否該放入申請資料裡面,但,轉念一想,又為何不呢?他本來就是這樣一個特別、有趣、思維跳脫的孩子,而這篇申請論文不正好完美的展現了他的特質嗎?我很慶幸我們兩人討論之後,決定放手一搏。最後,他也成功申請到出了名很愛收多元學生和奇才的 UC Berkeley。

有時候,學生的故事可能會超越我們的認知,但這正是幫助他們脫穎而出的關鍵。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讓他們放手一搏去表現吧!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

Previous
Previous

小孩不想參加AP考試怎麼辦?——放下擔憂,選擇聆聽,先問「為什麼?」

Next
Next

「Personal Essay 這樣寫對嗎?」或許更該問:你最想說的故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