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想參加AP考試怎麼辦?——放下擔憂,選擇聆聽,先問「為什麼?」
每年接近5月AP考試的時候,家長和學生最常問我的問題是:「要不要去考試?如果不考的話,會不會影響未來的申請?」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依據每個孩子的情況來討論,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用相同的方式應對。
不考試真的會影響申請嗎?
如果孩子修了多門AP課程卻選擇不參加考試,可能會對申請資料的完整性有些影響,但影響程度主要取決於不參加的原因。
這些是我比較常見的情況:
外在因素導致無法參加:例如因為生病或其他突發狀況而導致無法參加考試,這種影響通常較為有限。招生官更在意背後的合理性,而非單純結果。
自己選擇不參加:如果孩子只是不參加部分科目的考試,譬如說在修課的時候發現對這門課其實沒有很有興趣,那其實不參加考試,對於整體申請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他們仍有其他方式展現學術能力與學科興趣。
重點在於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的想法,了解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擔心申請結果而施加壓力,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孩子不想考試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應對呢?
當孩子表達不想考試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擔心或疑惑,但這其實是一個了解孩子心聲的好機會。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原因和應對方式:
覺得學習遇到困難,信心不足:孩子可能會說:「我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或「題目都不會寫」。這時,與其責備,不如幫助他們尋找解決方案。我通常會建議試試外部資源,例如輔助教材、線上課程、或找家教。一旦孩子掌握學科重點,就能重新建立自信,甚至可能因突破瓶頸而更熱愛這門課。
課業壓力太大,分身乏術:很多孩子會很坦白地和我說:「現在學校課業就忙不過來了,真的沒有多餘精力準備AP考試。」這時候,我認為他們會希望專注於校內課程其實是更實際的選擇。校內成績是所有申請資料的基礎。當孩子表達希望先顧好校內成績時,代表孩子在主動權衡輕重緩急,這時他們展現的是一種成熟的思考能力。支持孩子的選擇,也是我們展現對他們的最大信任。
對某科目失去興趣:有些孩子可能單純覺得這門課程不再吸引他們,這時建議家長與孩子深入討論,了解他們的想法,例如我們可以改成探索其他更吸引他的領域,讓他們對學習保持樂趣。
關於跳級與基礎的重要性
許多家長因孩子不願意在AP課程中跳級修更高階的課程(例如跳過AP Calculus AB直接修BC)而擔憂:「我的孩子是不是缺乏企圖心?」
其實,選擇穩紮穩打並不代表沒有上進心,而是孩子對於自己學習步調的理解。
有位家長曾經和我分享:「孩子希望按部就班學習,因為相信課程編排是有理由的。他認為先打好基礎,才能在大學面對更高階的挑戰。」
我高中時曾被分配到超前課程,但因為難度太高,所以選擇降回基礎課程。雖然當時我的counselor難以理解我的決定,但這決定,其實讓我能重新掌握基礎知識,最終我依然順利完成所有高階數學課程。現在回頭看,我明白這並不是浪費時間。暫時「退一步」,其實是為了我們在未來面對困難的時候,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基礎紮實的學習方式,往往能帶來更穩定的長期成效。
孩子的每個選擇背後,往往都有他們自己的思考。我們應該做的是尊重、聆聽、引導,而不是強求。
AP課程與考試簡介
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非常多元,涵蓋文學、微積分、美術歷史等,這些課程不僅是高中生探索興趣的好機會,也是一個展現學術能力的指標。修完課程後,學生可參加5月的AP考試,以檢驗學習成果。若分數達到標準,有些大學甚至允許抵免學分。有些高中通常會對主科(如微積分)設置階段性要求,確保學生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
因AP課程的難度相當於大一水平,因此在決定要不要修 AP 課程之前,需要根據孩子的基礎能力與學習狀態來評估適不適合。
常見AP相關的問題解答
是不是一定要修AP課程才能參加AP考試?
A: 學生可以自學或請家教輔導後,直接報名參加AP考試。不過,這樣一來,學校成績單上不會顯示這門課程。
學校沒有開設AP課程,該怎麼參加考試?
如果學校未開設 AP 課程,仍可以選擇自學後,向附近有提供AP考試的學校報名,有些學校是可以接受外部考生的。
只有AP考試成績,沒有修課程,對申請有影響嗎?
並不會有什麼影響。AP考試成績仍可作為申請資料的一部分,展現學生的學術能力與興趣。
—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