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妳的專業背景是什麼?」

在選擇顧問時,有時候家長和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顧問的專業背景是不是需要與孩子申請的科系相符?」

這看起來是一個合理的假設,尤其相關背景的顧問確實可以在研究所申請中提供更詳細的建議。但在大學申請中,這樣的假設卻未必成立,因為大學和研究所的審閱標準是截然不同的。在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之後,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顧問」在各階段應給予的幫助。

大學與研究所申請的差異

申請研究所時,招生官不僅期待申請者對專業領域有深度理解,還能展示如何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所學。例如,申請者需要用實際的經歷展現自己的研究能力、專業技能以及如何對該領域產生影響。這時,一位擁有相關背景的顧問就可以幫助你細緻描寫專業細節,指出哪些經歷值得深入探討,讓你的申請資料更加完整且具說服力。

然而,對於大學申請,情況則大不相同。大學招生官並不期待高中生已具備某科系的專業能力,他們更關心申請者的個性與整體潛力。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先來了解「招生官」這個角色的背景與審閱機制。

學招生官的背景與審閱機制

因為申請者的背景非常多元,招生官也會來自各科各系。設想看看:如果每位申請者都必須由相關背景的招生官來審閱,這對於大學來說既不現實也不符合成本效益。事實上,許多大學招生部門的規模有限,即使根據申請數量調整人力,通常也只有 10~20 名招生官,平均每份申請資料的審閱時間不超過 5 分鐘,且大多數資料只有一次審閱機會(除非資料被提到會議中進一步討論)。

因此,在這樣的審閱機制下,招生官不會專注於申請者是否具備某個專業的背景,而是專注在學生的經歷是否展現了個性、潛力,以及能否為校園社群帶來正向影響。

大學為什麼從通識課開始?

在大學教育中,通識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後的一至兩年內,並不會立即進入特定的科系深度鑽研,而是會從通識課程開始,在多元領域中探索自己的興趣,確認自己的興趣與目標。因此,即使學生申請時已經先選定了一個科系,學生入學後仍有機會透過修讀其他課程,重新評估自己的選擇,進一步驗證當初的選擇是否適合自己。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學並不會期待申請者對某個科系有特別專業的理解,而是更看重申請者是否對該領域表現出足夠的熱情與好奇心,並擁有多元開闊的視野。

專業科系的補充申請資料又是如何被審閱的呢?

有些科系(如工程科、商學院、建築等等)會要求申請者提供作品集或額外與科系相關的資料(如supplemental essays 補充論文、video interview 錄影單向面試)。這些資料在通過招生官初審之後,會交由科系主任或教授進行第二次的審閱。在這個階段,審閱的重點並不是判斷申請者是否已具備專業能力,招生官更希望透過申請者的活動經驗和心路歷程,來了解申請者是否對該科系抱有濃厚的興趣與潛力。

我那位對科學研究深深著迷的學生

我曾輔導過一位對科學研究充滿熱情的學生,他的履歷中盡是參與國內外科展的經驗。在撰寫Personal Essay個人論文時,不意外的,他花了好幾頁詳述自己鑽研某項研究的過程:從選題原因、實驗步驟,再到研究成果分析,內容非常完整且專業。

我看完論文草稿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篇報告真的寫得太專業了,應該拿去投稿才對。」然而,這樣將高專業性的報告放在個人論文中,反而成為了一種風險。

為什麼呢?首先,招生官的背景多源,甚至可能完全不熟悉科學領域。如果文章通篇充滿艱深的專業詞彙或技術細節,招生官可能讀完第一段就放棄了。考慮到每份申請資料的審閱時間平均不到 8 分鐘,這樣的文章無法有效傳遞學生個人的核心價值,便很容易失去機會。

其次,個人論文的重點,應放在那些能展現成長過程與人格特質的經歷,而非僅僅羅列研究過程與技術細節。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書寫,著重描述他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境,例如遇到哪些挑戰、如何克服困難,這些經歷又是如何塑造了他對科學的熱情以及對於未來的期待,這樣可以讓招生官更容易想像這位學生的人格特質,並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如果你的個人論文剛好和科系有關,那要如何讓內容更吸引人?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Personal Essay 這樣寫對嗎?」或許更該問:你最想說的故事是什麼?

所以顧問的專業背景真的重要嗎?

這就是為什麼在申請大學時,我認為顧問的專業背景並非關鍵。此時顧問應該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幫學生挖掘出能引起招生官共鳴的特質,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展現學生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

顧問需要能夠「抽離」自己的背景與經驗,從非相關領域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文章,並專注在:

  • 這篇文章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來說,是否仍然可以輕易理解?

  • 學生的經歷有沒有突顯他們的個性、熱忱和成長歷程,而不只是單純敘述事件、技術細節或羅列成果?

顧問最重要的特質是「抽離」

  • 抽離自己的專業經驗,才能覺察、放大每位學生的優點。

  • 抽離對「優秀」或「成功」的固有思維,才能真正理解每位學生的獨特價值。

大學招生官在審閱申請資料時,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這位學生將如何融入我們的社群,並為校園帶來正向的影響?」而不是「這位學生在這個專業領域有多強的能力」。因此,與其尋找科系背景相符的顧問,可以考慮選擇能從第三方視角觀察,幫助學生發揮個性與熱情的顧問。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

Previous
Previous

紙本的力量

Next
Next

小孩不想參加AP考試怎麼辦?——放下擔憂,選擇聆聽,先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