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工具是作弊嗎?
你心裡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現在的大學會不會使用 AI 來檢查學生的論文是不是 AI 寫的?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間公開聲明他們有使用 AI Detector 的結果作為正式依據去審查申請論文,畢竟現在沒有任何一個 AI Detector 是被認可的。
為什麼?
首先,AI Detector 是透過文字的統計特徵(譬如說困難詞彙的使用率、句子長短的變化等等)來預測一段文字是不是 AI 生成。但問題在於,人有時候也會寫出像 AI 寫的東西,而 AI 有時候也可以模仿人寫的。因此,目前市面上的 AI Detector 準確度都還有待商榷。
這是不是代表,學生可以用 ChatGPT 寫文章了,反正又沒辦法被抓到?
請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喔。
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準確率足夠高的 AI 偵測工具,像 GPTZero、Turnitin 等等的工具都還在持續改良中,經常會出現誤判或漏判,但仍有學校將 Turnitin 的 AI 偵測結果視為參考依據。
況且,即便不使用任何偵測工具,經驗豐富的招生官,其實也能憑著多年的判斷力和語感,感受一篇文章讀起來自不自然、有沒有呈現學生本人的語氣與風格。
所以,與其擔心使用 AI會不會被抓,不如回到根本去思考:這篇文章是不是反映了你的真實看法、想法和感受?你有沒有真正理解自己寫下的一字一句?是不是無論多強大的 AI,都無法代替你說出這些內容?
我觀察到許多留學顧問公司紛紛開始對外強調,他們不會使用 ChatGPT 修改學生的文章,也不鼓勵學生使用。還記得 ChatGPT 剛推出時,整個社會的反應是很緊張的,甚至連一些大學的招生部也都處於一種「防堵 AI」的恐慌氛圍,擔心學生使用 ChatGPT 投機取巧。
不過,我希望大家可以用更正面、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並接受這個世代正在發生的巨大轉變。
我曾經輔導過一位學生,她論文草稿的第一句話,就讓我不自覺皺起了眉頭。
開會時,我詢問她有沒有使用 AI 工具輔助寫作,學生立刻回答沒有。我沒有馬上反駁,只是開始一一指出我覺得不自然的地方:用詞過於艱澀到不像高中生、整體的語氣讀起來偏僵硬、草稿裡一個語法或拼寫錯誤都沒有……而且她目前的英文程度和測驗成績,和這篇草稿程度有所落差。最讓我驚訝的部分在於,我們之前花最多時間討論出最有趣的主題,文章裡卻毫無提到隻字片語,整篇讀起來平淡無奇。
※補充說明一下,學生的草稿出現語法或拼寫錯誤,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是一定會出現的。因為我一直很鼓勵學生在寫草稿時盡量 freewriting,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管對或錯,也不要做太多的思考(因為想越多、越久,就會越不敢下筆)。這樣才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寫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當時那位學生堅持自己沒有使用 AI。我其實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心情。
為什麼?因為現在整體社會氛圍對學生使用 AI 工具的態度大多是保守的,甚至可以說到了禁用的地步,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使用 AI 就是等於偷懶、作弊、投機」的感覺。換作我自己,在這樣的氛圍下,大概也會下意識地否認。
我沒有繼續追問,因為我知道這樣只會破壞我們之間的信任。我真正在意的不是她有沒有用 AI,而是她是否理解這篇文章為什麼需要修改、該如何修改。
結果在會議快結束時,她忽然小心翼翼地問了我一句:「那……如果用了 ChatGPT,會怎麼樣嗎?」
在那個瞬間,我心裡真的很慶幸自己剛剛沒有逼問她,讓她勇敢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也正因為這句話,我才有機會說清楚我的立場,並教她正確使用的方式,引導她重新把 ChatGPT 當成輔助,而不是腦袋或雙手的替代品。
我告訴她:「使用 ChatGPT 並不會怎麼樣,關鍵在於妳如何看待它、怎麼使用它。」
有些大學也選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面對 AI 帶來的轉變
在 2024 年的秋季,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 Prof. Stephanie Moody 開設了一門《Writing with ChatGPT》的課程,鼓勵學生學習 AI 工具,同時也帶著學生深入去探討 AI 在學術界中的倫理問題。Prof. Moody 認為,ChatGPT 帶來的衝擊,就像是 1990 年代網路剛興起的時所引發的社會焦慮。比起直接禁用,她選擇引導學生以正確的觀念來善用這個工具,包括輔助寫作及批判性思考。
在這門課中,學生可以在寫作時自由使用 ChatGPT,每週也需要參與 AI 發展相關的倫理主題探討,譬如說:「AI 變得太過聰明,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AI 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等等。這門課還要求學生每次使用 ChatGPT 完成作業之後,需要提交半頁的反思報告,說明自己怎麼使用 ChatGPT、從中學習了什麼。Prof. Moody 強調,如果只是輸入指令讓 AI 自動生成答案,就難以帶來正向的學習效果;使用的關鍵在於學生需要思考自己該如何設計 prompt(問題)、如何解讀 AI 的回應,並把這些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除了這門課以外,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其他學院也開始大量使用生成式 AI。音樂教授 Colleen Conway 鼓勵學生把 ChatGPT 視為一個思辨工具,並開啟一連串創意 prompt 模擬寫作。例如先讓 AI 想像 Mozart 和 Stravinsky 共進午餐的對話,再請學生辨識 AI 與人類寫作的差異,進而思考 AI 可不可以協助創作。學校的資訊技術副校長 Ravi Pendse 與教務長 Laurie McCauley 也開始積極推動生成式 AI 在教育中的應用,包括開發「U-M GPT」與「Maizey」平台,協助老師撰寫教案、回答問題和強化課堂的學習互動。
AI 是個非常強大卻陌生的工具,它的未知會讓人緊張、甚至恐懼,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但是比起把它視作一個「作弊的工具」、讓學生「偷偷用」,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教他們怎麼「正確地使用」。
引導學生認識 AI,不是為了要讓他們學會偷懶,而是讓他們知道怎麼把 AI 當成輔助學習、思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培養學生分辨資訊的真偽、查核資料的能力,而不是過分信任 AI 給的答案,失去該有的判斷能力。
現在,俄亥俄州大學(OSU)已經開始把 AI 納入通識課的必修課程。這也代表著:這一代的學生必須學會如何與 AI 共存。它不是一個「思考的替代品」,也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而是一項值得我們好好了解、學會如何正確使用的工具。
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對於 AI 的看法、他們如何在教學中運用 AI,以及了解 Prof. Moody 的課程內容,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The University Record, Faculty members consider the role of AI in the classroom, https://record.umich.edu/articles/faculty-members-consider-the-role-of-ai-in-the-classroom/
Digital Studies Institute, Course Highlight: Stephanie Moody’s “Writing with ChatGPT”, https://www.digitalstudies.umich.edu/news-events/all-news/search-news/course-highlight---stephanie-moody-s--writing-with-chatgpt-.html
—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