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只是夢想而已:孩子的創造力,我們可以怎麼守護?

在  AI  蓬勃發展的時代,許多家長和學生開始關注與 AI 相關的熱門科系,卻無意間忽略藝術與文學的力量。其實,人與 AI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思維方式。AI 的創意來自於人類經驗的長期歸納,而藝術家的靈感往往來自個人的人生經歷、周遭環境與情感體驗。我們的創意和表達方式,超越了邏輯與演算法的框架,這是 AI 無法完全取代的。每個人的未來都有無限可能,面對 AI 浪潮,我們更應擁抱自我的獨特性。

如果家裡剛好有一位充滿藝術細胞的孩子,那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可以怎麼支持他 / 她好好探索這個興趣呢?

當孩子還未踏入 12 年級,學業方面應該如何保持平衡?

  • 如果孩子已經決定要走藝術這條路,即使身處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如北加州),也可以適度調整步調,讓孩子在課業和創作之間取得平衡。如果他 / 她對學術課程沒有太大興趣,就讓我們與孩子討論出一個最低可接受的學業標準,不必過度追求高分。特別是選修 AP 課程時,如果學業壓力太大,反而很容易讓靈感枯竭。對於滿懷藝術細胞的孩子來說,這並不是健康的成長環境。為孩子保留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管是學習還是創作,都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就好!

  • 然而,在孩子還沒有踏入 12 年級的階段就決定走藝術路線,或許稍嫌過早。因為我遇過很多學生到了 12 年級申請大學時才臨時更換主修,這都是非常正常且常見的狀況。因此,如果擔心孩子未來隨時會改變想法,不妨先維持一定的學業彈性。依循學校的基礎課程規劃,並適當修習暑期課程,這樣在學年期間也有更多餘裕投入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同時,這樣也確保未來仍保有轉換跑道的可能性,無論最後選擇藝術或其他領域,選擇空間會寬裕許多。

哪些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藝術素養,並提前規劃入學?

了解作品集的要求

不管最終選擇哪條藝術路線,建議家長與孩子可以研究一下理想學校對作品集的要求。雖然等孩子正式申請時,標準可能有所變更,但提前建立基本概念,有助於孩子更早、更有方向地開始做準備。此外,我常提醒學生,作品集不需要,也通常不會一步到位。創作是一個不斷累積與進化的過程,即使些作品最終沒有納入作品集,也不應輕易丟棄。若未來申請時有機會參與面試,這些記錄了重要的創作歷程與藝術風格的作品,將成為面試時不可或缺的強大助力。

認識不同藝術相關的科系

藝術領域的選擇其實非常廣泛,譬如 printmaking(版畫)、animation(動畫)、interior design(室內設計)、graphic design(平面設計)、packaging design(包裝設計)、digital arts(數位藝術)、architecture(建築)等等都屬於不同的專業科目。如果孩子還不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建議先去了解各科系要求的作品集。

如果未來考慮前往美國,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的 majors 頁面是個很好的參考;若有意申請英國可以參考 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 倫敦藝術大學(UAL),特別是 Central Saint Martins 聖馬丁藝術學院(CSM),它絕對是眾多藝術生夢寐以求的學府。

參觀展覽,培養美感和累積靈感

培養美感最重要的是「多看」,多參觀不同的展覽,不僅限於博物館,也可以多關注當地藝術家的個展等等。另外,「現場觀賞」會比單純「線上觀看」提供更多視覺衝擊。親自站在作品前,孩子可以觀察不同媒材與細節刻劃的奧妙。透過欣賞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孩子會逐漸發展出獨到的審美觀,並思考自己偏愛哪些風格或元素,這對他 / 她的藝術生涯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研究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並了解他們的創作背景

了解藝術家的故事,能讓孩子明白藝術不只是「好看」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作品表達想法。長期觀察藝術家的創作脈絡,能幫助理解顏色、材質的運用變化,提醒年輕藝術家在找到適合自己的媒材和風格前,需要多嘗試、累積經驗,並且保持耐心與探索的好奇心。這樣的思維訓練,能幫助孩子建構具有概念性的創作理念,而非一味追求技法展現。

多研究和嘗試不同的材料來創作

建議孩子隨手準備筆記本,把日常中冒出的靈感或想要表達的內容記錄下來,再選擇自己覺得適合的材料來呈現。不要限制只用畫筆創作,從其他藝術家身上吸收靈感,探索更多元的表達方式。

多接觸、多思考

在藝術創作中,技巧是骨架,內容卻是整件作品的靈魂。如果孩子的生活經驗過於單一,對外在世界沒有任何感觸,腦中也很難獲得靈感啟發,最後發現自己「不知道該畫什麼」。看書、看電影、關心社會議題、參與活動……這些經驗都是未來創作的重要養分來源。

另外可以留意各大學推出的暑期課程,讓孩子透過專業講師指導與同儕共學,深度探索興趣。暑期課程的領域相當廣泛,從劇本創作(playwriting)、電影製作(filmmaking)到建築設計(architecture)等應有盡有。雖然部分課程的費用較高,但如果是美國當地學生,不妨查詢是否有專門提供的補助或獎學金。

尋找一位孩子欣賞的藝術老師

如果想培養孩子穩定創作的習慣、嘗試不同媒材,不妨找一位藝術老師。由老師固定陪伴孩子畫畫、帶領孩子天馬行空,在面對學業壓力之餘,也讓孩子擁有一段放鬆的時間。我會推薦找那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師,因為這類老師不會把藝術限制在「畫畫」的框架裡,可以幫助孩子發揮更多的創意與可能性。

進入大學申請階段要考慮的現實層面

如果孩子即將申請大學,我會建議無論是到大學修讀藝術科系、還是直接申請藝術學院,都請考慮全美各地的學校,不要只鎖定某幾個區域。既然已經辛苦準備作品集了,一定要盡量多申請幾所學校,增加自己的錄取機會,也讓自己多一些選擇。然而,也別忘記考量學費與其他開支,例如建築、服裝設計等的科系,都會需要自付材料費,這部分的成本會加重一定的負擔。

孩子的藝術發展是一段需要耐心與支持的長途旅程。家長不需要急著為孩子做決定。我們可以選擇陪伴孩子慢慢嘗試,發掘自己的風格。無論最終是否選擇藝術為職業,這些美感、創意都將成為孩子獨一無二的養分,讓他 / 她的視野更為寬廣。

如果孩子有興趣走這條路,不妨從今天開始,一步步引導他們去感受世界,綻放自己的藝術天賦吧!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

Next
Next

顧問是靠賣弄恐慌賺錢嗎?——我想為顧問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