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是靠賣弄恐慌賺錢嗎?——我想為顧問發聲

上禮拜在 Threads 上,偶然看到一位曾經洽談過的老師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留學顧問的專業性。

文章講述了一位因為孩子升學問題感到焦慮的家長。這位學生目前就讀於台北美國學校(TAS),擁有「幾乎完美」的學經歷。然而,這位家長曾在台北的一家升學機構諮詢,被告知孩子「連美國前 60 的學校都進不了」,理由是課外活動與 AP 課程不夠多。這位老師聽聞此事後,認為這家機構根本不懂升學,只是在製造焦慮、漫天要價。

我認為,文章到這裡都沒有太大問題,只能說老師和這家機構顧問的見解不同。但他卻下了這樣的結論:

說到底:別被這些自稱『專家』的人騙了,他們很多人連常春藤盟校的門都沒進過。他們的陷阱只會浪費你的時間和金錢。像我這樣真正走過這條路的人還有很多,我們能真心幫學生成功,不需要那些花招。」

作為一名留學顧問,我時常看到網路上對我們行業的負面評價,甚至被貼上「騙錢」的標籤。然而,當這樣的批評,來自曾經洽談過的老師時,這種感覺更是五味雜陳。一方面,回應這些評論可能會讓人覺得我是在為同行辯護,但另一方面,這些言論忽視了許多顧問的專業付出。當網路上的負面聲音越來越多,人們很容易產生「大部分顧問都不專業、都在賺黑心錢」的錯覺,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從不使用所謂的「花招」,也不會利用家長的焦慮來賺錢,更不會隨意開口收費。但顧問的價值在於經驗、服務和時間,而這些都應該獲得合理的報酬。這位老師提供寫作與閱讀指導,相信也不是免費的;那麼,為什麼他的諮詢服務就是「真心幫學生成功」,顧問的建議卻變成了「花招」呢?

貶低他人,是無法讓自己變得更專業的。

作為家長,我該怎麼判斷顧問是否符合我的需求、且足夠專業可以輔導我的孩子?

就像任何其他職業一樣,這行業有好有壞,有些顧問不夠專業,甚至有點投機取巧,但這並不代表所有顧問都是如此。選擇顧問,就像找家教、醫生或律師,需要比較和篩選。在選擇孩子的升學顧問時,花點時間比較,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常建議家長,不要只聽網路上的負面評論,而是應該主動去多問幾家顧問,看看誰的建議最符合自己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學生應該對升學有基本的概念,這樣才能判斷顧問的建議是否合理,而不是盲目接受或全盤否定。就像現在很多人使用 ChatGPT,老師常常因為擔心學生無法判斷資訊真假,而反對他們使用;然而,如果學生知道如何正確運用,它其實會變成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同樣的,當家長具備一定的升學知識時,也能更有效地與顧問合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建議。

偶爾有家長在外面和其他顧問諮詢過,回頭來請我幫忙解惑,但我從來都不會隨意去抨擊其他顧問的建議。我一定會先問問看家長諮詢的內容,試圖了解其他顧問給出建議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再以我的角度和經驗提供家長參考。說到底,「顧問」的角色是提供專業建議,而不是替家長或孩子做決定。例如,如果顧問建議孩子去外面修課,家長應該先了解顧問的考量點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讓孩子接觸多元的領域,那也許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閱讀或線上課程達成,不一定要增加學業壓力。專業的顧問也應該能夠清楚解釋自己的建議,而不是讓家長和學生盲從。

身為顧問,每天的工作都在做什麼?

很多人以為留學顧問的工作就是填填申請表格、改改論文,甚至推薦野雞學校,這真的是天大的誤解。確實,有些顧問可能如此,但並不代表整個行業都一樣。拿我自己舉例來說,我每天的工作包含:

  1. 幫助學生規劃課程和時間,讓他們能夠兼顧學業與興趣。

  2. 與家長一起討論與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減少親子衝突,找到最合適的應對方式。

  3. 定期和學生討論目標和未來規劃,讓他們不只為了考試而學習,更要理解自己的興趣與方向。

  4. 提供學校申請策略,分析不同學校和科系的特點,幫助學生做出適合的選擇。

  5. 協助家長過濾資訊,避免在真假難辨的網路世界中迷失方向。

而上述這些工作,其實也只是我日日夜夜工作內容裡的冰山一角。

就像一開始那位老師前面提到,有家長帶著錯誤的資訊來尋求協助,而這也是我的日常工作。我們需要核對資訊的正確性,幫助家長釐清疑慮,並提供準確的指引。因為只有當家長安心了,學生才能真正專心追求自己的目標。

當然,有時候會聽到:「這些事情家長自己也可以做啊!」但當你真的成為家長後,許多考量會變得不一樣:

  • 自己一個人時吃什麼都沒差,但有了孩子,就會希望提供更健康的飲食。

  • 自己在職場遇到不公平的事,可能會選擇忍耐,但如果是孩子被欺負,就會毫不猶豫站出來保護他。

  • 過去對自己的決定很有信心,但當涉及到孩子的未來時,反而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選擇。

舉個例子,我曾遇過一個家庭,父母都是白手起家的老闆,過去吃過很多苦。但當自己的孩子準備求職時,他們卻因孩子的履歷「太空白」焦慮萬分,擔心第一份工作沒進 Nvidia、Google、Apple 就「輸了」。他們忘了自己當年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慢慢累積經驗才有今天的成就。在面對孩子時,即便是最理性的人,邏輯判斷也會大打折扣。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家長在孩子升學這條路上,會發現有一位孩子信任、並且能夠討論與依靠的顧問,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這些關鍵時刻提供專業分析,讓家長和孩子不安的心有所依靠。

我的工作永遠停留在學生性格變化最大的青春期。我陪伴家長走過所有的風風雨雨,也陪伴學生慢慢成長,這些時間與努力,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

選擇沒有一定對錯,尊重每個人的需求

當年我在申請學校時沒有人幫助過我,我自己處理好了一切。但如今申請的遊戲規則早已和十年、二十年前大不相同。我的學長姐申請學校時,只要 GPA 就可以了;我申請時,已經需要 GPA、論文、志工時數;現在的學生,還要準備 GPA、論文、活動、志工、面試、比賽……這些變化造成更多的壓力,也是學生與家長需要面對的現實。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所有的細節。許多家長每天工作到深夜,根本沒有精力處理這些事情;許多學生興趣太廣泛,以至於自己的時間已經被課業、活動、興趣塞滿,無法再額外整理資訊與規劃申請。這不是家長或學生的「不負責任」,而是現實的壓力所致。

我們不需要某項服務,不代表它對其他人沒有價值。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就像有些人可以獨自面對困難,但有些人則需要幫助。這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的選擇。

雖然隨著到了某個年紀,我已經不會再為了掌聲或認可而努力,而是專注於實踐自己的信念,但每當看到這類批評顧問的文章,還是難免感到失望。儘管如此,我依然相信這個行業裡有許多認真工作的顧問,他們每天用心付出,幫助真正需要的學生與家庭。我們的價值,不應該被少數負面評論所否定。

學歷不應是人生的全部

最後,希望這位老師的文章,以及千千萬萬篇默默強調學歷重要性的文章,都不會動搖爸爸媽媽的信心,也不會讓他們開始質疑:「我的孩子缺了什麼?是不是不夠好?」

首先,學歷並不等於能力,我從不以自己的學歷為傲,因為進入名校讓我更清楚,這只是一個光環,真正決定未來的是經驗與努力。在我輔導的學生中,有人進入 UC Berkeley、USC、CMU……,但這些成果並非來自我的學歷,而是學生憑藉自律、努力與堅持,以及我長期累積的經驗與專業指導所共同達成的。我也一直告訴學生,不要讓學歷定義你的一切,因為經驗與歷練才是塑造你人格與能力的關鍵。

而且,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孩子為什麼被錄取、為什麼被拒絕。這件事一輩子都不會有標準答案。不論是一年後、三年後,還是十年後,當我們回過頭去問當年的招生官,我相信他們也不會記得當初為什麼要這樣做決定。因此,請不要讓榜單成為孩子人生的全部

不管孩子今天申請到哪間學校,他都已經努力過了。錄取結果,不過是我們人生眾多經歷中發生的一件事情而已。抱抱孩子,告訴他你愛他,因為,沒有什麼比你的孩子更珍貴,也沒有任何事情比你作為家長的愛與支持來得更加重要。

申請結束了,就翻頁了。人生會繼續,就是這麼簡單。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

Previous
Previous

藝術不只是夢想而已:孩子的創造力,我們可以怎麼守護?

Next
Next

考試、申請、放榜……然後呢?——你的成就,從來都不是「結果」可以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