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申請、放榜……然後呢?——你的成就,從來都不是「結果」可以決定的
國三的時候,我們體育課期末有一項短跑測驗。由於班上人數比較多,所以老師根據多次小測驗的平均成績,將男生和女生各自分成六組。
身體柔軟度不佳、肺活量不太理想的我,毫無懸念地被分到了最後一組,而我的好朋友們則在第一、二組。當分組結果出來時,我幾乎已經放棄這次測驗,覺得自己的成績早已被「決定」。然而,因為第一、二組的朋友們仍在努力地練習,我也自然而然跟著他們一起訓練了起來。
期末測驗當天,我用盡全力跑完全程。當我抵達終點的時候,朋友和老師臉上滿是驚訝。
「妳看看妳後面!」我有朋友喊道。我回過頭,才發現同組的其他人還在半路上。我在第六組,卻跑出了第一組的成績。
從那一刻開始,我第一次意識到——不要讓任何人、任何結果,定義你未來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道理,在我往後輔導學生的經驗中也不斷被驗證。
「我以為自己只有這幾間學校可以選擇。」
曾經,我輔導過一位想轉學的學生。第一次見面他就坦言:「我不擅長念書,也不喜歡念書。」在相處過程中,我才了解到,他在高中時因學校資源有限,導師將關注放在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他因此感覺自己被忽略了,也逐漸失去念書的動力。申請大學時,大人也沒有詢問他的想法,只隨意列了幾所學校讓他填。「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大概就只能讀這幾間學校吧。」
他沒有其他選擇,也沒想過反抗,最後進入了一所宗教大學。他本性開朗、嚮往自由,學校的環境卻規範嚴格、充滿束縛,讓他感到無比窒息。於是,他咬牙尋求轉學的機會。
當轉學結果出來時,他完全沒想到自己會被一所理想的大學錄取。其實我們曾討論過要不要選擇壓力較小的學校,但他決定把這次機會當作真正的重新開始。
進入新學校後,他不再認命於「我不會念書」的標籤,而是開始積極學習、探索自己的興趣,甚至在畢業前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曾經,他以為自己無法成長、無法突破,如今,他卻活得充實自在。
「我終於不用補習了!」
我的另一位學生曾就讀於一所優秀的私立高中,但她卻是「大池塘裡的小魚」。由於班上競爭激烈,她的成績總是不理想,幾乎每科都需要補習,導致生活永遠在學校與補習班之間兩點一線奔波。她曾經對我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趕快上大學,因為我真的不想再補習了。」
後來她並沒有進入自己目標理想的大學,但,這不代表她過得不快樂,因為大學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她不再需要補習後,反而在課業上游刃有餘,成績名列前茅,搖身一變為「小池塘裡的大魚」。
我還記得她很開心地說:「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成績好的感覺,真的很棒!」
曾經不管再怎麼努力念書都感到無力的她,每天腦海裡都是「成績、成績、成績」帶來的壓力。現在,她突破了這個以分數為主導的教育體系,眼睛閃閃發亮,笑容中也散發著自信。這份第一次被肯定的自豪感,讓她有了面對未來挑戰的勇氣,苦盡甘來。見證到她這樣的轉變,也讓我真心為她感到驕傲。
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申請結果即將來到尾聲,這也是為什麼我想和大家分享上述兩則故事的原因。
如果那位曾經對未來不抱期待的學生,沒有下定決心轉學,他仍然會覺得自己「只能選這幾間學校」,無法想像自己能擁有更寬廣的未來。
如果那位一直為成績苦惱的學生,沒有堅持到大學,她或許永遠不會體悟原來自己離開了高壓的環境,才能發揮驚人的學習潛力。
我們往往把一次性的錄取結果看得太過重要,彷彿它可以決定我們未來數十年的境遇。但事實上,放榜只是人生中的一個新起點。它不是終點,更不是全部。
不管申請到哪一間學校,都還有改變的機會,端看我們如何利用這個新起點作為踏板,去盡量充實自己的人生。不放棄,才是一切的關鍵。
在過去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我看過許多例子——有些人考上夢想學校後,卻在大學裡迷失了方向;有些人沒進入第一志願,卻發現了更多可能性。
因此,無論申請結果是否理想,進入大學之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你要如何在這裡成長?如何創造新的可能?
真正決定我們將來成就的,不是結果,而是我們選擇如何前行。
Your potential is greater than any result.
—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