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申請裡被忽略的信任邊界:如何保護自己?
最近《紐約時報》報導 Tulane University(杜蘭大學)因學生在錄取 Early Decision(ED)後選擇不就讀,對該違約學生就讀的四所高中,「暫停受理下一年度的 ED 申請」。其中位於 Denver, CO 的私立高中 Colorado Academy 被 Tulane University 公開點名。
如果還沒有看過這篇新聞,建議可以參考我們整理的新聞翻譯:<學生放棄杜蘭大學 ED 錄取 高中母校遭波及禁申請>
許多評論批評大學的處置過重,認為不該因為一位學生的行為,而讓下一屆的所有學生承擔代價。不過,在這件事上,我有不一樣的看法。我能理解,也認同大學這樣做。這是近年少見有大學公開把罰則明確說清楚的案例,因此,我們可以有憑有據地再次提醒大家:整個留學申請的運作,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當信任被破壞,必然會產生後果。
在留學申請領域工作久了,多少耳聞某些高中「被大學列入黑名單或提高審查門檻」的案例。你會察覺一所高中在某些大學的錄取率長期偏低,或是好幾年幾乎沒有學生被特定大學錄取。
實際原因鮮少會公開說明,甚至這種情形要持續多久,也沒人能保證。就算高中校方隱約知情,從現實面考量,多半也不會向家長與學生坦白。因為一旦攤在陽光下,接下來的招生與信任都會受到衝擊。然而,外界看到的是結果,卻無法回推出真正的原因。你可能會感到意外:大學之所以拒絕某幾所學校,常常不是某位學生的個案導致,而是高中本身的誠信或管理出現了問題。
舉例來說,教師推薦信便是最容易動搖大學對於該學校信任的環節之一。前一段時間,台北有一所私立高中傳出學校顧問介入學生的推薦信內容,最後遭到離職的學校顧問反過來向多所大學檢舉。
外界無從得知那些大學後續是否做了任何處置,但無論如何,都已讓大學對這所學校留下負面印象了。
推薦信的核心價值在於「公正與誠實」。為了讓老師能放心、如實地評估學生,除了執筆的老師之外,任何人,包括學校顧問與學生本人,都不應該查看或干涉內容。
在教師推薦信這件事上,學校顧問的角色是確認教師推薦信的檔案上傳無誤、內容呈現完整,而非閱覽或影響內容。一旦跨越這條底線,受損的不只是某位學生的申請,而是大學對整間學校的信任度。
我曾經也想過:「學校應該非常清楚介入學生申請資料會造成什麼後果,真的會有學校為了一年的榜單鋌而走險嗎?」
直到不久前,我有一位學生的學校顧問,未徵得學生同意,就擅自決定要送哪一封教師推薦信給大學。我非常不理解學校顧問的做法。申請學校的是學生,只有學生可以為結果負責;無論是校內或校外顧問,我們只能從旁引導,怎麼可以干涉學生的選擇,損害他們的權益呢?
如果你在申請路上遇到相似的情況,我會鼓勵你務必把自己的立場說清楚,最好用書面表達你的選擇,並保留溝通紀錄。學校顧問沒必要、也不應該閱讀教師推薦信全文,更不可以在看過內容之後提出建議,甚至直接替你決定要使用哪封教師推薦信。我知道這並不容易,但把界線劃清楚,不只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努力成果,更是為了保護自己──萬一日後遇到學校違規被揭露的情況,你才能夠清楚地向大學說明你當時的選擇,避免被捲入不必要的風波。
—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