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為你做決定?
我們前陣子分享了一則關於 Purdue University 普渡大學畢業生就業困境的新聞。
如果你還沒看過,我會建議先讀一下我們整理的新聞翻譯,再回來看我針對這篇新聞的看法:〈當科技業不再招手:資工畢業生的職涯撞牆期〉
這則新聞能討論的層面很多,遠遠不能用「Computer Science 不再熱門」或「普渡的資工生找不到工作」來簡單總結。我看到不少評論者都用上述論點當作結尾,真的蠻可惜的,因為它其實可以反映出教育背後更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我打算拆成幾個面向來深度探討。
首先,這一篇我想先聚焦在「建議」這件事。
這個學生的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Growing up near Silicon Valley, Manasi Mishara remembers seeing tech executives on social media urging students to study computer programming.
“The rhetoric was, if you just learned to code, work hard and get a computer science degree, you can get six figures for your starting salary,” Ms. Mishra, now 21, recalls hearing as she grew up in San Ramon, California.
簡單來說,一位在矽谷附近長大的學生,從小就在社群平台上看到科技業主管呼籲年輕人「去學寫程式」,於是她一直非常堅信,只要自己努力寫程式、拿到Computer Science的學位,她就有機會像那些主管描述的一樣,擁抱 6 位數起薪的美好未來。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多多少少感覺這種故事有點似曾相識?因為這不只單純是其他人的故事。回想我們自己的人生,不也是持續接收或給予他人各式各樣的「建議」嗎?但你有沒有意識過,在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把他人的「建議」,當成了對自己人生的「決定」。
把他人的建議當成了我的志願
在高二、高三時,我很幸運遇到很好的老師,讓我在學習數學和物理時找到樂趣和成就感。所以在填大學志願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堅信自己想選的科系就是資訊工程或精算。
然而,我有一位大學教授的舅舅,剛好他教的科目就是電腦程式。由於他是我們家族裡唯一一位深耕教育領域的長輩,因此只要面臨孩子未來的問題,大家一律會去請教他。說真的,雖然「當教授」代表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實力,卻不等於更會教孩子,也不等於更懂生涯規劃。不過,我家人當時非常信賴這位舅舅。
輪到我選志願前,我也和舅舅聊了聊我的想法,卻直接遭到了否決。舅舅給我的理由是:「我們這科系幾乎沒女生,女生不要學這個,去念商吧。」於是我所有的熱情就這樣被一句話澆熄。
在家人的堅持下,我最後還是選擇了商學院。接下來大學四年的每一天,都讓我一次次深刻感受到這個科系有多不適合自己。畢業後,我下定決心不再碰會讓自己痛苦的領域,改把心力放在真正有興趣的工作上。後來,在教育產業深耕的這些年,我更加感慨一名學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讀的科系是多麼難得可貴的事。
我有沒有埋怨過那些給我「建議」,甚至要我照單全收的家人?有。尤其在被大學學業追著跑、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在心裡隱隱責怪家人。但隨著時間過去,我也慢慢放下了。因為我發現:做出決定的人,其實一直是我自己。
為什麼這樣說?
我的舅舅需要為他的建議負全部責任嗎?不需要。
我的家人也曾對怨氣滿滿的我說:「是你自己要聽進去的。」這句話雖然毫不留情,卻把我整個人瞬間敲醒。
如果我一直把專注力放在責怪他人身上,就會忽略那個當初沒有勇氣替自己爭取、也沒有嘗試和大人溝通的自己。說不定在那個時間點,我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自己的能力和決心,所以沒有辦法據理力爭,好好為自己勇敢一次。
回頭看當時的情況,我就是把別人的話照單全收,當成了「決定」,而不是「建議」。我沒有留給自己拒絕或討論的空間、也沒有好好釐清內心真正的想法、更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說服家人來支持我。
所以,我想說的是:在任何人生的重要選擇上,不管別人的建議如何影響你,只要你下定決心去選擇真正想要的道路,並願意承擔未來遇到的種種困難,該為結果負責的人,就是你自己,而不需責怪任何其他人。
招生官從這則新聞裡會看到什麼?
當我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心裡浮起一個疑問:如果學生只是因為產業趨勢或大人的呼籲,就把「建議」直接當成自己的「志願」,招生官會怎麼看待她的學習動機與思辨能力?
我並不是在責怪那位學生,而是藉此提醒我們自己:不要把他人的建議當成自己的決策。所謂的「建議」,是「給建議的人」基於他們過去的經驗或本身的專業,推測你走某條路可能比較順利、走另外一條路的風險比較高,但是,這些推測從來不會是必然。
我在帶學生討論時,通常會把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好處、風險、代價全都一一攤開。這樣分析下來,就知道沒有任何決定是完美的,但你至少要「看見每個決定的全貌」,再為自己做打算。我提出我的看法,不等於你就要照做。我給的建議,是為了提醒你還有一些盲點需要留意。
如果一個人處在選擇權被剝奪的極端情境中,那已不屬於我們這裡所討論的範疇。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處在一個「可以選,但不敢選;可以討論,但不敢討論」的情境裡。要改變做決定的習慣,一開始的確有點困難,但只能一步步去練習。
把決定權真正的留給自己
每當站在人生重要的分岔口前,你總會聽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議,有些人甚至會斬釘截鐵地告誡你:「最好這樣做」,因而讓你焦慮不安。但別忘了,他人的話語是「資訊」,而不是「結論」,與其否決自己的熱情、將別人的意見照單全收,不如先停下來,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試著與他人多交流。
人與人之間「討論」的目的,並非尋求一個美好的保證,而是透過他人的觀點,看見更多的可能性。他人提供的「建議」只是「參考」,絕對不能替你做「決定」──因為,最終要為選擇負責的,永遠是你自己。
—
※本文章由 COOPER 高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分享並註明出處與本頁連結。我們樂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受益,也歡迎大家交流想法。惟請勿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改寫發布,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