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業不再招手:資工畢業生的職涯撞牆期

矽谷夢碎的年輕工程師

在矽谷附近長大的曼西·米希拉(Manasi Mishra)回憶,小時候常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科技公司高層鼓勵學生學寫程式。

「當時大家都說,只要你學會寫程式、努力讀書、拿到資訊工程學位,起薪就有10萬美元,」現年 21 歲、在加州聖拉蒙(San Ramon)長大的米希拉回憶道。

業界當初鼓吹的「夢幻前景」,促使米希拉小學時就寫出第一個網站,高中時選修進階電腦課,大學也選擇主修資訊工程。然而,在經歷一整年的實習與求職碰壁後,米希拉今年五月從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畢業,卻仍沒有收到任何錄取通知。

「我才剛拿到資訊工程學位,結果唯一打電話找我面試的公司,竟然是 Chipotle(美式墨西哥連鎖速食店)。」米希拉在今年夏天一支「get-ready-with-me」的 TikTok 影片中說道。這支影片目前已累積超過 14.7 萬次觀看。

科技業曾經承諾的黃金職涯

從 2010 年代初期開始,許多億萬富豪、科技公司高層,甚至美國總統都鼓勵年輕人學習程式設計,他們認為科技技能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就業前景,也有助於整體經濟發展。科技公司也承諾,資訊工程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將能獲得高薪與各種福利。

「他們的起薪通常超過10萬美元,」再加上1萬5千美元的簽約獎金和價值5萬美元的配股,微軟高層主管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在2012年微軟推動更多高中開設電腦課程的活動時如此表示。

在豐厚的收入誘因與參與熱門應用程式開發的機會驅動下,資訊工程教育迅速掀起熱潮,學生紛紛投入學習程式設計與演算法等相關知識。根據每年調查約 200 所大學資料的非營利組織「電腦研究協會」(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指出,去年美國主修資訊工程的大學生人數已突破 17 萬人,是 2014 年的兩倍以上。

AI衝擊下的資工寒冬

然而,能快速生成數千行程式碼的 AI 程式開發工具如今迅速普及,加上 Amazon、Intel、Meta 和 Microsoft 等公司陸續裁員,讓這個長年被科技領袖吹捧為「黃金職涯門票」的領域前景黯淡。這樣的急轉直下,不僅打亂了許多新鮮人對進入科技業的就業期望,也迫使他們四處尋找其他工作機會。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發布的一份報告,年齡介於 22 至 27 歲的大學畢業生中,主修資訊工程與電腦工程科系的失業率分別高達 6.1% 和 7.5%,是所有科系中失業率最高的族群之一。相比之下,剛畢業的生物學與藝術史學生失業率僅約 3%,不到其一半。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前資訊工程教育與就業發展計畫主任傑夫·佛布斯(Jeff Forbes)也對此表示憂心。「三、四年前畢業的資訊工程系學生,可能還在煩惱要選擇哪一家頂尖科技公司的工作邀約;但如今,一樣條件的學生卻可能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資工新鮮人的求職困境

在《紐約時報》詢問之後,超過 150 位大學生與應屆畢業生分享了他們的求職經歷,這些學生來自馬里蘭大學、德州大學、華盛頓大學等州立學校,也包括康乃爾大學、史丹佛大學等私立名校。部分的人表示,他們已經投遞了數百,甚至上千份資訊相關職缺,遍及企業、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機構,卻依然難以獲得工作機會。

這段求職過程充滿挑戰。科技公司通常會要求應徵者先完成線上程式測驗,若順利通過測驗,還需接受現場即時寫程式測試與面試。然而,許多主修資工的畢業生表示,他們長達數月的求職歷程,最終多半以極度失望告終,甚至有不少人在歷經重重關卡後,遭到企業「已讀不回」。

有些人將矛頭指向科技產業,認為自己被誤導了對未來職涯的期待,甚至形容這種感覺像是「被職涯前景洗腦」。也有畢業生用「前景黯淡」、「令人洩氣」或「摧毀自信」來形容這段找工作的經歷。

其中一位是現年 25 歲的札克·泰勒(Zach Taylor),他在 2019 年進入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主修資訊工程,部分原因是他在高中時就熱愛設計電玩遊戲。當時,科技業的工作機會看起來相當充足。

但自從 2023 年畢業後,泰勒表示,他已經投遞了 5,762 份科技業職缺。這份勤奮帶來了 13 次面試機會,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全職聘用的通知。

他說,這段求職過程是「我人生中最讓人洩氣的經歷之一」。

他表示,去年他實習的電子公司無法聘用他擔任正職。今年他甚至申請了麥當勞的工作,希望能補貼生活開銷,但最後被拒絕,理由是「經驗不足」。目前他已搬回位於奧勒岡州雪伍德(Sherwood)的老家,正在領取失業補助。

「要打起精神繼續投履歷真的很困難,」泰勒說。目前他正專注於開發個人軟體專案,希望藉此向未來雇主展現自己的實力。

AI成為取代人力的雙面刃

許多資訊工程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正面臨巨大壓力,因為科技公司紛紛採用 AI 程式輔助工具,導致部分企業對初階軟體工程師的需求下降。這股趨勢在舊金山市中心尤為明顯,不少看板廣告都在宣傳像 CodeRabbit 這類的 AI 工具,聲稱其在程式除錯的速度與準確度皆優於人類工程師。

經濟分析公司牛津經濟研究(Oxford Economics)美國資深經濟學家馬修·馬丁(Matthew Martin)表示:「現在對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來說,特別不利的一點是,最有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職位,恰恰就是他們所尋找的初階職位。」

電腦研究協會(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執行長崔西·坎普(Tracy Camp)表示,今年剛畢業的資訊工程系學生可能受到特別大的衝擊,因為許多大學直到最近才開始教授學生使用 AI 程式開發工具——這是科技公司目前最搶手的技能之一。

一些畢業生形容自己陷入了 AI 所帶來的「惡性循環」。現在,許多求職者會使用像 Simplify 這類的 AI 履歷優化工具,自動調整履歷、填寫申請資料,迅速投遞大量職缺。但與此同時,企業因為收到大量申請,也轉而仰賴 AI 系統自動篩選履歷、剔除應徵者。

為了設法從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剛從麻州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畢業、主修資料科學的奧黛麗·羅勒(Audrey Roller)表示,她在求職申請中特別強調自己的「人類特質」,像是創造力,而且所有履歷與申請文件都是她親自撰寫,完全未使用聊天機器人協助。但她也提到,最近申請某份工作後,僅三分鐘就收到了對方的拒絕信。

「有些公司用 AI 來篩選求職者,完全排除人為判斷,」22 歲的羅勒說。「當你發現能不能付得出生活開銷,竟然是由演算法決定,那種打擊真的讓人心灰意冷。」

連公部門也難以突破重圍

近期畢業生在尋找政府單位的資訊相關職缺時,也面臨愈來愈多障礙。

潔米·史波瑞(Jamie Spoeri)今年自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畢業,她表示自己選擇主修資訊工程,是因為熱愛以邏輯方式解決問題。在大學期間,她也逐漸了解到 AI 對環境的影響,並開始對科技政策產生興趣。

去年夏天,她曾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實習,參與國安與科技議題相關的工作。她說自那之後,她已經投遞了超過 200 份公部門、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職缺。

但她表示,近期政府部門的預算縮減與凍結招募政策,使得進入聯邦政府工作的難度提高,同時 AI 程式開發工具的普及,也讓企業對初階軟體工程師職缺的需求減少,進一步加劇了求職挑戰。

「因為 AI 而錯失機會,真的很令人沮喪,」22 歲、成長於芝加哥的史波瑞(Spoeri)說道。「但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適應並迎接這項挑戰,它同時也可能為我們帶來新的機會。

產業與政策風向急速轉向AI

過去積極推動資訊工程教育的意見領袖,如今也紛紛將焦點轉向人工智慧。2017 年曾指示聯邦資金投入中小學資訊工程教育的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公布了一項全國人工智慧行動計畫,內容包括鼓勵更多學生投入 AI 領域工作。

長期投入資訊工程教育的微軟,近日宣布將提供 40 億美元技術與資金,用於學生與在職人士的 AI 培訓。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上月也表示,該公司正積極評估人工智慧如何改變資訊工程教育的樣貌。

從自我探索中走出職涯新路

來自普渡大學的畢業生米希拉最終沒能獲得 Chipotle 的捲餅製作工作。但她在 TikTok 上經營的美妝網紅副業,讓她意識到,相較於軟體工程,她對科技行銷與業務工作其實更感興趣。

這項領悟促使米希拉主動投遞了一份在網路上看到的科技公司業務職缺。該公司隨後於七月錄取她,聘為科技業務人員,她也將於本月開始上班。

※ 本文由 COOPER 顧問團隊根據以下公開資料整理並提供觀點分析,供學生與家長參考。文中如有包含評論內容,皆為 COOPER 顧問團隊觀點,並不代表原始新聞來源或引用機構的立場:

Next
Next

印第安納大學配合新法裁撤近 250 個學位 教授憂學生失去探索興趣的機會